学校档案人员之前采访了建校元老苏元复之女苏克曼教授,她深情而自豪地回忆了父亲70年前义无反顾投身抗日的故事:
我父亲1935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抱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与全国各学科录取的24人同赴英国,入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专攻人造丝。1937年,正当他完成了题为《人造纤维中微晶体排列》的论文,获硕士学位想继续攻读博士时,“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得知此消息后决定暂缓回国,要去学点实用的兵工技术,为回国参加抗日做准备。
他写了很多信,想与英国的工厂联系实习事宜,但都没有回音。他又跑到德国去找实习工厂,最终也没得到德国政府批准。后来他在德国大使馆里遇到了一个中国军火商人,恳求他想想办法,希望他介绍自己到瑞典的Bofors(卜福斯)去实习。
Bofors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军火制造厂之一。父亲到了瑞典后就在Bofors旗下的Nobelkrut(诺贝尔火药厂)实习,在那里他学到了许多很实用的知识,积累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诺贝尔火药厂有硝酸甘油车间、TNT(火药)车间等很多车间,只要车间里工人操作一下,加什么原料,怎么操作,他都赶紧记下来,记得非常详细,记完后再作核对、整理。
那时候,厂里正好有一个新的TNT车间造了起来,要试车。为了保密,排日程时厂方没把他排在里面。后来他就设法与技术人员套近乎,能让他一起参与试车。经过巧妙周旋,他如愿以偿,并利用这个实习机会,绘制了近百幅草图,详细记下了各步操作流程,掌握了生产硝化甘油、火药等的关键技术。
1938年9月,父亲在外留学3年后准备回国。本来他应该先去趟老家海宁,一则与家人团聚,一则为祖父上坟,烧点纸尽点孝(祖父于1936年不幸病故),但此时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已烧遍了大半个中国,所以他未能如愿。他从法国的马赛乘船往越南的海防,再经昆明、贵阳、重庆,直接去了国民政府兵工署在泸州的第23厂。我母亲得知他已回国的消息后,带着年幼的儿子,从家乡出发,也绕道河内,辗转数千里,历尽千辛万苦才赶赴泸州与他团聚。
父亲在第23厂担任研究员,兼第四工场和氧气工场主任工程师,参与和主持油脂水解提取甘油、甘油精制以及硝化甘油、液氧炸药等的研究,并建成了中试工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为抗战兵工事业出了力。以前曾听父亲说:“为了试验他们研制出来的新型炸药的威力,他常与技术人员一起抡铁捶、敲钢钎,在山岩上凿眼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