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曾办有关核工业方面的“专门化”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232

1956年6月14日,毛泽东等会见拟制全国科学规划代表(我校苏元复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

1960年起,根据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史称“二机部”,1982年改名为核工业部)的要求,我校继1959年成立第二无机工业系,先后设置放射化工、稀有元素、辐射化学和放射化工机械4个专业之后,又开始陆续试办有关专业的“专门化”。所谓“专门化”,即带有一定基础理论研究和保密性质的“小规模专业”,其任务是搞研究与培养学生并重,以填补和适应核工业领域科研任务、紧缺人才之急需。

1956年初,鉴于当时国外高技术突飞猛进,而国内发展水平还处于极为低下的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了“迎头赶上,重点发展”的工作方针,特别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即建立海(潜艇)、陆(导弹)、空(巡航)等战备体系)。56月间,国家召集数百名科学家到北京开会,拟制全国长期(12年)科学规划,其中国防科技建设是重中之重。728,周恩来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建议成立原子能事业部(即后来的二机部),负责相关工作。

1959年下半年,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全部在华的援助专家。据称,当时光二机部系统就撤走了2000多人,而且还带走了图纸、资料,使我国核工业建设蒙受极大损失,瞬间陷入困境。但中国科学家不泄气、不放弃,迎难而上,想方设法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道路,向教育部和高校“求援”,尽快自己培养有关紧缺专门人才。

在中央教育部、二机部的指示下,我校先后承担了有关紧急任务。1960年起,在原二无“21”专业中设置了“同位素分离”专门化(后曾称“25”专业);在基本有机合成合成专业中设置了“萃取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在塑料专业中设置了“离子交换树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其他的还有:菁染料合成(军用高空航拍器材)、铀的卤素化合物、特种塑料、橡胶、纤维、涂料制备等专门化。“专门化”工作是保密进行的,一般由系总支掌控,学生来自相关专业或专门招收,数量不多。

为了保证“专门化”研究工作和办学质量,学校还成立了相关研究室,如菁染料研究室、塑料研究室(由原重有机合成研究所改之)和物化工程研究室。之后,许多军工材料得以研制成功并应用到实际试验中去;“专门化”毕业生也服从国家分配,把青春、理想连同汗水、辛劳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注:①19641016,我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在1962年成立的塑料研究室基础上,我校现有军工方面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生产基地等。

1965年我校被中央制定在内地建设“652”大三线工程,其基础也是在原“二无”和“专门化”等工作之上的。原二无党总支书记蒋凌棫(后任校党委书记)、中科院颜德岳院士(原我校塑料研究室教师)等都参与过“652”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