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二无23专业部分师生在办公大楼前小桥上合影
为适应我国原子能科学日益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对学校放射化工(对外称物理化学工程)专业的领导和管理,1959年4月30日,学校决定将该专业改建为第二无机工业系(为与无机工业系相区别,冠此名,史称“二无”),由党委委员、院委会办公室主任严沛霖兼任系主任。至9月11日开学时,又将稀有元素专业并入该系,计有师生314人,党员34人,遂成立了系党总支,严沛霖兼任书记,蒋凌棫任副书记。
随着国家核工业建设的飞速发展,1960年,二无又新增了辐射化学和放射化工机械两个专业,师资力量也得到快速补充,有54人之多。由于二无4个专业都涉及到国家军工领域,属于保密单位,所以从1961年起分别用“21、22、23、24”代号称之。据说当年的二无大楼(现实验11楼)四周,是另外有围墙围起来的,且有专人值勤,无关人员不得接近和入内。
由于1962年无机工业系的电化学工程、海水化工、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化学、数学专业相继撤消,以及国家各项政策的调整,1964年起二无撤系并停止招生,各专业未毕业的学生重又归并无机工业系管理。“文革”期间及之后,二无仅保留了部分师资继续从事辐射化学方面的研究,是为现在理学院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所之前身。
二无成立5年,先后共计招收了2500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在我国冶金、矿产、半导体、原子能等领域从事稀有元素提炼、核燃料分离、特种材料研制、辐射剂量探测、电子加速器制造、核反应堆研究等工作,为我国尖端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如我国核电工程(即“728”工程,后来的秦山核电厂)建设,其主要骨干和技术人员均是由我校二无的毕业生担纲的。
注:查当时学校专业介绍称“辐射化学专业属理科”。如此说来,我校从1960年起已开始增设理科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