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建校将近一轮甲子,前30年(准确说是20年,因为“文革”十年内乱,非但没有发展,反而受到严重影响)主要以化工为特色,围绕国家轻、重工业发展中的化学化工学科领域,广泛开展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为我国各行各业的腾飞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处于而立之年的“化工”(当时华东化工学院的简称),纯粹再以单一的化工特色要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显现优势和竞争力,显然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学校专业设置单一,学生所学的知识面狭窄;科学研究受制,交叉学科、综合性大项目无法独立承担;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经济贸易合作突飞猛进、软科学管理技术应运而生;大环境文化百花齐放等等,无不冲击着我们这所“化学工程师”的摇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我校思考从单科性向多科性方向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继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学校重新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划归教育部直接领导,张江树教授重新被任命为院(校)长,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前为上海化工学院),特别是余仁同志重新被调回任党委书记,这一系列恢复调整为学校改革开放、走多科性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据查档案,学校迈出这一步的标志是1981年果断设置了应用数学和应用物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并在当年就开始了招生。与此同时,1981年开始酝酿的科技英语专业也很快获得上级批准,并于次年正式招收本科新生。1983年6月,学校又大胆地成立了管理工程系,设置了工业管理工程本科和图书馆情报专科两个专业,也于当年招收了新生。至此,学校正式提出“要把我校办成以化工为特色,理工结合的、多科性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奋斗目标。期间,对原有系科也作了大幅度结构性调整,如成立了能源化工系、生化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加上1984年成立的计算机系、社会科学系和1986年成立的工业造型系,我校成为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框架模式已初步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