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陇校区建设的功勋们
发布时间:2014-12-17   访问次数:321

 

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钱昌彬(二排左3

这张照片是我校基建处退休老同志黄昌尧(二排左1,今年已80高龄)近日捐赠给学校档案馆的,拍摄于1953年,是当时建设我校梅陇校区的主要工程管理人员在校门口的合影。据黄老回忆,照片中的绝大部分人员来自同济大学,为了建设我校新校区,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每天到偏僻的梅陇来上班,有的还经常吃住在建设工地现场,那艰苦劲,现在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工地上没有自来水,吃用全为井水,天一下雨,人人都要穿高绑长统雨鞋,在泥泞的工地上四处奔走;从江湾校区开来的唯一一辆小面包车,是当时配给张江树院长用的,他自己不用,给工程管理人员每天上下班来回用,有时误了这趟“班车”,职工就只能自己坐公交车来工地上班,而公交车仅通到漕河泾,余下的路只能搭坐自行车(性质有点像现在的“摩的”),一路颠簸的味道真让人够呛。刚开始建设的大半年时间里,工地上连个电话都没有,要联系任何事宜,均要跑到梅陇镇上的派出所去打,而整个梅陇也就这么一部电话,打电话出去不方便,接电话就基本上不可能了,除非人守在那里。据杨籛康(三排左2,今年82高龄)老先生回忆,当时学校选址远离市区,没有管道煤气,本想从徐家汇专门接过来,由于管线长等原因,所以只能自己造煤气厂(旧址位于现实验3楼处)生产煤气。煤气厂很快就建了起来,采用的是发生炉法生产技术,这样就没有焦炭产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煤气厂建成后,不但解决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用气问题,连职工家属也能用上清洁方便的管道煤气,包括二、三村家属区,这在当时相当闭塞的梅陇人眼里是件极为稀罕的事。直到1959年吴泾地区的上海焦化厂建成,学校的小煤气厂才结束使命。

学校的创业是极其艰难的,许多前辈默默无闻地为之付出了一生的辛劳。正当学校主要建筑初具规模时,黄老、史定方(二排左2,曾任我校基建处长)他们又响应国家号召,义不容辞地奔赴祖国大西南参加我校四川西南分院(“652”工程)的建设。